• 孙斌:那些曾经的美好
  •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9-08-21

孙斌,昌乐二中初中2008届、高中2011届学生,曾任二中学生会秘书长。2015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在校期间曾担任中队团总支书记。现任杨浦海事局团委组织委员。

孙斌

那些曾经的美好



和孙斌说起二中的发展,他其实一点也不陌生。

2011年,考入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通过国考,入职上海海事局。虽然离开学校已经八年多了,因为工作的原因,也不能经常回家,但是一个在二中的校园里成长、在二中老师的家庭里生活的孩子,二中的话题是生活中的日常。

隔着遥远的距离,说起那些往事,如同翻看眼前的相册,一帧一帧,仍是无比的清晰。

相遇,是一生的美好

第一次来二中,是随父亲一起来的。

那年父亲工作变动,由原来的学校应聘来到二中。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二中新校的模样。

音乐喷泉,高大的办公楼,别致的金钥匙广场,开阔的操场,整齐的宿舍楼群,当然还有门前的那片玉米地,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隔着空间,听他说起过去的故事,我的记忆也跟着拉回。

过往,同现实一样的明亮。

2004年,昌乐二中新校启用,学校周边是农田、果园、村庄,还有一个养鹿场,现代化的楼群,有些卓然独立。

2004年新校教学楼

新校操场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昌乐二中的发展开启了新的一页。

他说,我见到了昌乐二中新校最初的模样,我的成长,第一次踏上了二中发展的节拍。

真正地成为一个二中人,是在一年后的暑假。

二中招收新一届初中生,我很幸运地通过考试,进入到了提前录取的范围。学校组织夏令营,给我们安排了丰富的活动,专门请的外教教我们口语,去青岛参观海底世界,各科的趣味学习……二中,用她最温暖的怀抱欢迎我们。

那时,家还没有搬过来,父亲一个人租住在学校外边的民房里。

一个小院,四间平房,房东住两间,父亲住两间。院墙边的树很高,挡的房间里黑乎乎的。除了一张床,一张简易的桌子,几乎没有其它的家具。

父亲的“家”,没有家的样子。

那时,父亲做班主任,每天天不亮就要去学校,晚上很晚才能回来,有时还要在学校的学生宿舍值班。

“家”里冷冷清清的,也没有“家”的氛围。

父亲没有把我安排在他的“家里”,而是送我去了学生宿舍。

正好放暑假,父亲和母亲送下我,就回老家了。

第一次真正地离开家,第一次住在学生宿舍里,我有些无所适从。

宿舍很新,单元式,每层六个房间,每个每个房间八个人,挺大的洗刷间和卫生间,还有一个不小的活动厅,有专门的管理员。当年二中的硬件建设,比我见过的其它学校要好得多。

晚上,一个人躺在宿舍里,心里异常的失落。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地方以及陌生的人,一边忐忑着一切的“新鲜”,一边又失落着本应该跟小伙伴们疯玩的假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可能有些意外,小小少年对于家却没有过多的思念,但是难以避免的孤独却如潮水般扑面而来。

那年,我十二岁。

十二岁的我,还没有做好要自己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准备。

给父亲打电话,父亲鼓励的话,根本听不进去。

终于,第三天的时候,我开始发烧。带队老师通知了父亲,父亲才匆匆忙忙地赶过来,把我接回去。

只是,那次回去,我没有再回来,而是在我们本地的学校入学了。

再一次来到二中,已经是两年后。

那年,我14岁,上初三。

在父亲的眼里,二中是最好的,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一个真正让孩子成长的地方。父亲经常回来说起学校的一些情况,那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让我向往。再加上开始叛逆的我,经常会和母亲斗嘴。父亲担心我的学习,就说,再回二中来吧,这里应该更适合你。

诗意校园


父亲说,是校长亲自安排的,让我去了当时学校最好的班,班级的名字叫“梦想”。班级门口的那句“梦想起航的地方”,我应该会铭记一生吧。

从此,我的生活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粗粗壮壮的小伙,一身制服,脸上早已褪去青涩,带着些许社会雕刻的痕迹。说起那些过去的故事,语调里带着严肃。本不是喜欢回忆的年龄,可那些曾经的过往,是成长的路上一个一个或深或浅的脚印。

他说,遇见,就是一生的美好。在最好的年纪,遇见了最好的学校和老师,不能不说是一件幸运的事。

班级元旦晚会合影


此时的二中,已经和二年前大不一样。路边的树已经枝叶婆娑,校园里满是洋溢着青春笑容的脸,浓浓的文化氛围,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奋斗,是成长路上开的花

“梦想”班,是当时的实验班。

 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在初中部设立实验班,“梦想”是第二个。以后,学校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设立实验班,全部是平等班级。

他说,知道自己能进“梦想”班,心里很是高兴。但是,让自己没有想到的是,报到的第一天,就给了自己一个下马威。

班主任郝美玲老师给我介绍了班里的一些情况,最后鼓励我说,在新的环境里,以后多努力,期中能够达到中等就是胜利。

那时,心里有一些不服气。

说到这里,他停了一下。

抬头看看他,有些难为情的样子,想来那应该是一段很精彩的故事。

他说,在原来的学校,自己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还是班长。哪里想到,来的第一天,老师竟然给出了这么一个目标。

听说过这边的课程进行得快,学生学习的干劲足,成绩好。可是自己在暑假里已经通过自学,跟了一些。心里满以为即使不能和以前那样优秀,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回家和父亲说起这些,父亲也只是鼓励我,多向老师、同学请教,努力跟上大家的步伐。

以后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和原来的学校不同的氛围。

那时,学校的课堂改革已经开始了,初中部走在了学校的前列。

课堂小组讨论


教室里,前后坐,改成了对面坐。六人一个小组,有自己的组名和组训。班级里实行值日班长制度,值日班长要竞争上岗,小组长也要竞争上岗。班级的自主管理,极大地调动着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小组组牌


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讲个不停,大多的问题是在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中解决的。看着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认真地讨论,大胆地质疑,我的心里更多的是羡慕。这在以前的学校里,是没有的场面。那时,老师起劲地讲,只要自己认真地听,认真地记,就能把一些问题弄明白。可是,不像现在这样,能够更加深入地走到问题的内在,让自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一个个全新的世界。

新的学习方式吸引着我,也改变着我。

很想打断他一下,告诉他,现在我们的课堂正在向更高更深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老师全面、彻底、全过程放手,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重点都是学生自己的,是基于自己的自动自发的学习欲望,用认识认知自己的世界,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体系、逻辑和意义。学习的过程是用心的,是灵动的参与的,是真实的、全身心的过程体验。

可是,没有打断他,听他继续讲自己的故事。

他说,我毕竟是中间才来,很多地方还是表现得很吃力。

除了落下的物理和化学以外,英语词汇的积累也少得可怜。那时大家已经读完了一本新概念英语,而自己还停留在初中课本上那几个少的可怜的单词和短句。还有每周十节的阅读课,大家读了那么多书,有那么深的见解。虽然自己也喜欢读书,但是和大家比起来,还是相形见绌。

似乎懂得了老师的嘱咐。

似乎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努力。

可是,随后而来的期中考试,就真的给自己一个下马威“惊喜”。我竟然考了班里的最后一名,而且,还被别人落了几十分。

声音有些低,再看他,眉头皱着,脸上有和他的年龄不相符的深沉。

那是我受到的第一次打击。但是,也让真正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那时父母都在二中,小区的房子还没有盖好,学校临时给安排的宿舍。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只有几张简易床和几张教室里不用的木头桌子。一台老旧的电视,收不到多少信号。每天回到这个不像家的“家”里,读书、做题,背单词,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好多。

学校给每一个人发了一本“成长日记”,要我们自己每天做计划。老师经常指导我们怎么做计划,校长也经常来给我们作报告。校长说,一个有计划的人,才是一个能够做事的人,也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每天,我第一要做的就是做好一天的计划。每一节自习课都有具体的内容,每天的学习和活动都能做到合理地进行。一天下来,虽然有些累,但是心里是踏实的。

以后上大学,工作,做计划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这些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更精细地打理,做事情的效率也更高。

那时,学校还发给我们一个本子,叫“学习档案”,就是让我们把自己每一天的学习、思想、活动,或者是自己觉得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既是对自己一天的总结,也是对自己的思想的一个梳理。忙了一天,在最后一节自习课的时候,自己和自己说说心里话,也是很幸福的一段时光。

多年后,再一次打开自己的“学习档案”,那些旧日的时光,又回到了眼前。看看那些稚嫩的文字,想想当时的情形,忍不住要哑然失笑。

又过了半个学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已经逐渐适应了二中的生活,也积极地投入到了课堂讨论、展示中,能够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习成线也渐渐跟了上来。

这时,我开始真正地体味到了成长的快乐。

那时的生活简单却很丰富,每天都有新的发现,都有新的成长。

活动,让生活丰富多彩

都说二中的活动多,问起他对哪些活动印象最深时,他的神情明快了起来。

二中的活动确实多,其实,活动是二中的特色课程,大家都喜欢。

每周的阅读课,是大家最盼望的。学校提倡海量阅读,一般二周读一本书,然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先是班级里开读书会,大家交流,然后学校里再开读书会。

印象深的是初三时年级里成立的“红学研究会”。大家对《红楼梦》的研究特别投入,写研究报告时,角度也是多种多样。一些读不懂的地方,就去向语文老师请教,有时大家也会争得面红耳赤。说起来也是孩子气,那会班里刚换了一个新的语文老师,也是抱着想看看这个年轻的老师到底有多高水平的念头,总是会拿一些自己认为特别刁钻的问题向他请教,不经意间倒是真的借助老师的讲解加深了我对《红楼梦》地理解。

半个学期下来,成果还是很丰富的。在年级的读书会上,大家做的研究报告让来参会的领导和老师都赞叹不止。后来,学校还专门把大家的文章出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我眼中的<红楼>》。

我眼中的<红楼>


在研读的过程中,我还给大家做了一场“巡游”报告,去到每个班级里,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判词进行了解读,这倒是让我着实“风光”了一把。大家还发起了背诵书中诗词的活动,并组织了一场赛诗会,很高兴的是,那次我得了第一,赢得了“赛诗王”的称号,当时,还是韩守信校长给我发的奖。

有风吹来,带来一阵凉爽。抬头看看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有鸟儿从天上飞过。

感受深的还有每年春天进行的六十五公里拉练,现在已经是很成熟的学校课程了。在二中的四年里,我们每年都走,每次走,都有不一样的体验。

第一次走的时候,想想漫长的路,心里还有些没底,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下来。开始还好,虽然脚上打了泡,忍着,也要坚持走下去,不肯拖大家的后腿。等到傍晚时候,又累又饿,腿都抬不起来了。大家互相搀扶着,互相鼓励着,大声唱着歌。抬头看看迎风飘扬的班旗,心里就充满了力量。那上面有我们的誓言,有我们每一个人的签名,那是我们前进的指引。就这样,大家硬是咬着牙,一步一步挪到了学校。看到学校的灯光时,欢呼,奔跑,接着是奔涌袭来的疲倦。

有些事,不去做,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坚强。以后上大学、工作,参加过多次拉练,几十公里的路,在心里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二中给予我的,除了学识,更多的是心里的底气。

曲阜泰山文化寻根游活动(孙斌:右2)


每年春天,学校还组织我们去附近的村里学习西瓜嫁接技术。看着那些细嫩的瓜苗,一时不知道怎么下手。学校请来当地瓜农,做我们的指导老师。从选苗开始,一步一步教我们怎么切口,怎么接穗,怎么移栽,以后怎么管理。以前只知道西瓜好吃,现在才知道,西瓜的种植还有这么复杂的过程。

以后的日子里,学校还会组织我们参与西瓜的管理,到了西瓜成熟的时候,我们高高兴兴地再去把西瓜收回来。吃着自己亲手栽培的西瓜,心里的甜,是无法形容的。

高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学校开展了一个活动,选取部分学生干部担任“值日校长”,我也有幸被选中。除了一些日常的工作之外,我还在周一升国旗时,做了国旗下的讲话。面对着全校近万名老师和学生,心里有一些忐忑。但是看到身边校长鼓励的眼神和台下队列中老师、同学们的身影,我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其实,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每学期都有的读书节、体育节、美食节、科技节,都很好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懂得合作,懂得努力进取,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大学时期的孙斌

上了大学,参加学生干部的竞选,还有以后参加国考的面试,自己能够一路出色发挥,都是因为有了当初的锻炼。二中给予我的,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工作后,二中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自己。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工作能力,也让自己的工作做得出色。在局里和上海市区学校合作的“水上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中,自己曾经多次走进学校,和老师、学生们一起学习水上安全知识,并以此为契机,创办了“海星志愿者服务团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海洋常识和水上安全出行以及保卫我国蓝色国土系列爱国主题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青岛G20峰会、2018年第一届进博会等等一次次重大任务中、青岛G20峰会,都很好地完成了船舶管控上级交代的工作。

海星志愿者服务团队

参加学雷锋主题志愿者服务


可以说,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追根溯源,都和二中有关。二中的发展,自己都在时刻关注着。

如果可能,我希望我曾在二中的辉煌历程中留下过星星火花;但是二中于我,一直是那一盏明灯。 

赵丰平校长说,我们培养的是适合未来社会和生活需要的人,这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做事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要知荣辱,懂是非,有大爱之心,精神独立,真诚善良,不断进取,承担责任。

二中的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才观。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精神的传承。二中的精神,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二中的学子,二中的影响,必然会更加深远、长久。